【阜陽心理咨詢】
我們每個人身上,都有許許多多標簽,有些標簽關(guān)于身份確認,比如,你是誰的女兒,誰的老公,做什么工作,處于什么樣的職位。有些標簽關(guān)乎個人特質(zhì),比如,你溫和還是暴躁,大度還是斤斤計較,性格敏感還是大大咧咧。
這些標簽,大多是別人加諸在自己身上,但背得久了,也會形成一種自我認同。在生活中會不由地按著這個標簽的要求,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
自我對于標簽的接受與認同,有時候是好事,但有時候,不加識別、不加考慮地把這些標簽加諸己身,難免形成另外一種枷鎖。
講兩個故事。
我的一個朋友,性格一直很溫和。但凡跟她接觸過的人,沒有一個不夸她脾氣好,在我的記憶里,她也從來都沒發(fā)過脾氣。
“好脾氣”在大多數(shù)人看來,是優(yōu)點。但這份好脾氣,在很長時間,也困擾著她,尤其是當她在職場上,位置越做越高,責(zé)任越來越大以后。
在一次聊天中,她說:“我在這個公司做了十年,領(lǐng)導(dǎo)、同事都跟我很熟,大家都知道我溫和,懂得在中間磨合,從不發(fā)火。久而久之,我自己也希望一直“溫和”下去。
但是,從小員工做到銷售總監(jiān),如今,擔子越來越重,有時候,碰到不靠譜的下屬,不靠譜的客戶,真的很想破口大罵。但轉(zhuǎn)念一想,這樣一來,大家會說:‘原來,你也有這一面啊,以前的溫柔不會是裝的吧。’為了維持自己的形象,只能繼續(xù)溫柔下去”。
為了這個“溫柔”的標簽,朋友付出了很多,有時想要高聲說幾句話,都會刻意把聲音放低,把語速放慢。
當然,在我一個心理咨詢師看來,她付出最多的是那些積壓在心底的情緒,那些想表達而未表達的憤怒。
【阜陽心理咨詢】
另一個故事。
一個來訪者說,在別人眼里,他是一個“好人”。好到什么程度呢,就是身邊的人都堅信找別人幫忙會被拒絕的事兒,在他這里一定能獲得一個“YES”。而來訪者之所以走進咨詢室,也是因為厭倦了,做一個好人。
事情的導(dǎo)火索是,一個許久沒有聯(lián)系的初中同學(xué),輾轉(zhuǎn)幾人,找到他。加了微信,幾句寒暄,就直奔主題。原來老同學(xué)父親生了病,想要借錢。
同學(xué)說:“我找了很多人,都幫不上門,上學(xué)那會兒,你就是個熱心腸,所以,請你一定幫幫我。”
我的“好人”來訪者被這段“告白”弄得不知所措,雖然有幾分不愿意,但是,還是選擇把錢借了出去。借完錢的許多天,他內(nèi)心都不是滋味。他總覺得被什么東西綁架著,心里極不自在,又不知去何處說,所以想到了心理咨詢。
上面兩個故事的主角,一個被貼上了“溫柔”的標簽,一個被貼上了“好人”的標簽。這些標簽,乍看都是好的,但如果不加區(qū)分的活在標簽里,就變成了負累。
有時候,一些不好的標簽,反而更容易被識別,也容易被撕掉。比如,懶散、不求上進、不修邊幅。但真正讓我們束縛其中,不愿意走出來的,反而是一些看似美好的標簽。我們會束縛在這些美好、看起來善意滿滿的標簽里,是因為:這些標簽里,有我們想要的社會認同。
每個人都渴望獲得別人的夸贊,孩童時代,我們從媽媽的一個笑容、一個親吻,一句“我愛你”中獲得自我認同;長大以后,我們在與他人互動中,獲得他人的稱贊來獲得這種社會認同。這種認同,讓我們擺脫自我的孤獨感,獲得進一步與他人交往、挑戰(zhàn)新鮮事物的勇氣。
對于這份認同,這份對于安全感執(zhí)著的追求,勒龐在《烏合之眾》中說道:
“一到群體中,智商就嚴重降低,為了獲得認同,個體愿意拋棄是非,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。”
勒龐或許說得更為嚴重些,我們并不確信人是否因為追求認同而讓智商有所降低,但我們確信的是:更多的追求他人認同,會讓我們更少的看見自己。
當你追求一個“溫柔”的標簽時,你會看不見那個想要暴躁發(fā)脾氣的自己;當你追求一個“大度”的標簽時,你會強求自己明明很計較卻要裝得不在意;當你追求一個“堅強”的標簽時,你會忍住那些因為軟弱而掉下的眼淚……
這一方面會讓情緒受到極度的壓抑,另一方面,會讓自己迷茫在那些所謂的“標簽”里,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。
【阜陽心理咨詢】
相對正確的做法是:
第一,接受贊美而不過分在意。
要提醒自己,別人的贊美只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(fā)來評價你,這代表他的感受和觀點,并不代表真實的你自己。這樣的清醒,會讓你有能力在一個滿是評價的社會中保持一個相對清醒的自我。不對贊美過分執(zhí)迷,也就不會對批評過分敏感。
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始終來源于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兩部分,但社會評價常常過于強大,會吞噬到自我評價的部分。我們要做的便是努力在聽取外在聲音的同時,依然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聲音。
第二,承認自己的多面性,不執(zhí)著在一個單一的標簽里。
其實每個人都是多面的,寬容善良是你,計較難過也是你;光鮮亮麗是你,邋遢隨性也是你;勤奮上進是你,偷懶拖延也是你。如果硬把自己綁在固有的標簽里,便是一個豐富多面的自己,把自己卡在一個固有的套子里,讓自己活得僵硬、不自在。
所以,因為你是多面的,別人對你的評價也必然是多面的。承認自己的多面性,接受他人對不同時期、不同狀態(tài)下的你的評論,你才能不在評價里迷失,不在評價里變成單一的自己,把生活活成一場面對觀眾的演出秀。
如今,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、社交平臺越來越發(fā)達,我們能鏈接到的平臺越多,被評價、被貼標簽的機會也就越多。在這樣時時刻刻都有可能被評價的生存空間里,保持自我、保持清醒是比涌入人潮、接受評價更難的一件事。
愿我們在喧鬧的世界里,依然看得見自己。